• 患者服务: 与癌共舞小助手
  • 微信号: yagw_help22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振奋全球的好消息!---治愈九成白血病!

[复制链接]
3830 3 再活30年 发表于 2011-6-4 08:46:24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再活30年 于 2011-6-4 08:48 编辑

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振义:白血病治愈率过九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7岁的王振义在瑞金医院为病人看病(资料片) 新华社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7岁的王振义在翻阅文献(资料片) 新华社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振义骑自行车去上班(资料片) 新华社发 他,一身白衣,俯身细细为病人查体,静静倾听他们诉说。慈祥的眼神,时时传递着无限的怜爱;温暖的话语,点燃患者重生的希望。这是每周四,上海一家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87岁高龄、鹤发童颜的老医者在给白血病患者看病。 白衣上的蓝色胸牌透露出他的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医师王振义。   
         许多白血病患者得救 据新华社电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爱情剧《血疑》风靡亚洲,人们在慨叹主人公的生死不渝爱情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可怕的病魔——白血病。这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死亡率极高。 正是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 1986年,5岁的小静患上APL。相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APL发病急,更凶险。病人从诊断到死亡往往不过一个礼拜。小静病情迅速恶化,高烧不退、出血严重,死神正悄悄地向这个小姑娘逼近。 “就在所有人觉得孩子没救的时候,王老从死神手里把她夺了回来。”小静母亲说。 王振义得知小静的病状后,大胆提出一个国际上独创的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由于从未在临床应用过,方案提出之初,遭受到极大的压力。 “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 这是王振义当时说得最多的话。很快,奇迹出现了。几个月后,小静病情完全缓解。 “25年过去了,她健康地活着,马上就要当新娘了。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老说。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王振义查阅到,以色列科学家证明白血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癌第一人参悟儒家哲学思想。他一改放疗、化疗杀死癌细胞,也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的方法,独辟蹊径。他首创的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成功运用于临床,给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此后,这种疗法开始在临床上推广。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
      巴掌大的地方 走出三位院士 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这个在病房边一个灶间开张,超过三个人就转不了身的巴掌大的地方,居然走出了三位院士! 一脉相承的师生,合力把中国血液学研究推上国际水平。 “看到学生超过自己,是当老师最大的幸福。”王老说。 1996年,陈竺的研究日臻成熟。此时的王老没有考虑名利得失、地位动摇,主动推荐他当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在学生眼中,王老是谦逊豁达的长者,严谨求实的学者,爱才惜才的老师。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的陈国强是王老另一位得意门生。 “当时没电脑,我的学位论文王老先后改了10遍。多次把我叫到家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俩就一头‘扎进’论文。”陈国强说。 “他是我们学术上的楷模,精神上的榜样。对学生,他总是倾囊相授,倾囊相助。当一个人把私利放下的时候,他自然变得崇高。”王老的学生、瑞金医院主任医师糜坚青说。
       最“宝贝”两捆袜子 “我们家没什么好东西。爸爸最宝贝的,就是这两捆袜子。”王老的儿子说,这些袜子爸爸舍不得穿。 原来30多年前,王老治好一对夫妇的白血病患儿。当时没电话,也没留联系方式。王老工作几经调动,夫妇俩找了他30多年。 三年前,他们带着儿子登门感谢。 “我们儿子的命是您老捡回来的。他现在身体棒棒的,没什么大出息,靠卖袜子维持生计。这些袜子给您暖暖脚。”夫妇俩朴素的话语,震撼着王振义。 当然,让王老牵挂的,还有与他结发一甲子的妻子谢竞雄教授。 “我这个人缺点很多,对爱人缺乏同情心。当年她生小孩,我都没在身边,对她关心不够……”1个月前,爱妻仙逝。王老看着老伴遗像,眼睛湿润了。
     历年得主 ●2009年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 1973年,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等。 孙家栋(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2008年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脑干肿瘤这个手术禁区的治疗方法,继而对脊髓内肿瘤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治疗。 徐光宪(著名无机化学家) 1976年他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并在全国推广,把我国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成功开发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等,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 历时45年,编辑完成了《中国植物志》。 ●2006年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1956年,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经过20年的努力,他带领课题组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后代不育、疯狂分离等困难。 ●2005年 叶笃正(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吴孟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 ●2004年 空缺 ●2003年 刘东生(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他的研究成果使黄土、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王永志(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1978 年,他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领导,为载人航天前期准备做了大量工作。 ●2002年 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主持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取得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特别是90年代,他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三千亿次以上。 ●2001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 黄昆(著名物理学家) 上世纪50 年代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 ●2000年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 1977年首次发表定理的机械化证明的论文,由此开辟全新的方向。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人物简介 王振义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市。血液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9年,当王振义开始负责白血病病房的工作时,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病房工作,可短短半年,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不治离世。他深知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清贫与寂寞常常是科学家最好的朋友。1978年,重返临床后,他决心再次挑战死神。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在综合了国内外、学科内外各种治疗方法后,王振义在1986年的时候,让一个5岁小女孩摆脱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姑娘至今存活,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逾九成。 1988年,王振义在国际学术期刊《血液》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他引1713次,成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 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奖等。
         ■ 其他获奖项目 人造板甲醛“无处藏身” 由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周玉成等完成的“人造板及其制品环境指标的检测技术体系”项目14日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一发明创建了动态跟踪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解决了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检测环境温、湿度的动态精确控制的世界性难题。 据周玉成介绍,人造板及其制品释放的甲醛是高致癌物,释放期长达3至15年。目前人造板及其制品制造中尚无原料替代甲醛,限定甲醛释放量成为各国科学家探索的焦点。 限定甲醛释放量,首先要对人造板及其制品进行鉴定与检测。长期以来,检测甲醛释放量面临构造高精度的检测环境和找到检测环境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函数关系等诸多挑战。 在突破“受扰动系统的解耦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项目组研发出1立方毫米释放量检测仪、VOC释放量检测仪、大型甲醛和VOC检测室及高精度人造板检测仪器校准仪等六大类11个品种的检测仪器。 此项目推动了我国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的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产品已在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多个省(市)的家具质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近百家单位使用,并用于检测建材、纺织品等有害挥发物及产品质量仲裁和出入境检验检疫。
         太阳能助吹“人来风” 太阳能热水已不稀奇,但夏天能制冷,冬天能供暖,春秋还可助吹清风?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教授及其研发团队把太阳能打造成了全季节都能高效利用的减排“通才”。此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王如竹介绍说,该项技术属于国际首创,集采暖、空调、自然通风与热水供应功能于一体,利用与建筑融合的太阳能集热器件收集的热量,达到冬季采暖、夏季空调制冷,过渡季节强化室内自然通风和全年热水供应。 “随着天气、昼夜、季节变化,全年的太阳辐射存在着不稳定性。因此,这套技术利用热泵循环收集太阳能和环境自然能,使太阳能在集热与常规辅助加热之间高效互补。”王如竹说,除了采暖、制冷,春秋两季,太阳能也不“闲着”,建筑通风也得靠它。当通风井的空气被太阳能热水加热后,热空气会向上流动,从而带动通风井内空气流通。这项太阳能强化通风技术,被人们戏称为“人来风”,已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实际运用并取得效果。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新民晚报》

3条精彩回复,最后回复于 2011-6-4 17:27

再活30年  高中三年级 发表于 2011-6-4 08: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再活30年 于 2011-6-4 08:59 编辑

德国一男子一次骨髓移植治好白血病艾滋病(图)


2011-06-04 06:13:46   共0条跟帖  我要报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检测不到艾滋病毒的布朗神采飞扬。(资料图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布朗登上德国各大媒体的封面。(资料图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德国艾滋病人布朗移植骨髓后获得抗艾基因但国内防艾专家称要慎提"治愈艾滋病"说法

龙虎网讯 蒂莫西·雷·布朗是2010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病人。这个居住在德国柏林的42岁白人男子曾经被艾滋病纠缠了整整10年。去年12月8日,一个由德国三所大学医学部研究人员组成的七人小组在著名科学杂志《血液》上发表在线论文称,“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这个病人的艾滋病被治愈了”。

自从1981年艾滋病毒被发现后,在这个“世纪杀手”多达6000万人的追杀名单中,布朗也许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治愈的人。这名德国病人的痊愈被视为“令人震撼的突破性进展”。

一次移植骨髓治好两个绝症

奇迹发生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夏洛特医院,这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医院。

布朗是这家医院的老病号,自从10年前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后,他就一直在这里接受药物治疗。几年前,这个倒霉的男人又确诊患有白血病。在两种“绝症”的夹击之下,看起来,他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可能。

不过,夏洛特医院临床医生主任埃克哈德·蒂尔并没有放弃,这个主攻血液学和肿瘤学的医生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曾经发现,有一些人天生不会受到艾滋病毒的感染,他们携带一种CCR532型基因。蒂尔开始思考,如果在与布朗骨髓配型的捐献者中找到一个“天生不受艾滋病毒感染者”,“在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后,是不是病人体内的艾滋病毒也会跟着一起消失呢”?

布朗十分幸运,在60名适合布朗进行骨髓移植的捐献者中,研究小组为他找到了一位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2007年2月,当布朗接受移植手术后,捐献者的骨髓开始在他的体内运作,新的血细胞开始产生。

如同医生们曾经预想过的那样,新生成的细胞具有CCR532缺陷型基因。在3年多的追踪调查后,医生们确信一个奇迹发生了,“艾滋病毒在这个病人的体内完全消失了”。

鼓励CCR532型人群捐献骨髓

2009年,为这个病例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个德国研究小组表示“通过骨髓移植长期控制了艾滋病毒”。当布朗被治愈的消息传出后,那些曾经认为“这是一个没法根治疾病”的科学家都感到非常兴奋。这证明了医学界之前的猜想,“如果利用基因手段将细胞表面的CCR532碱基敲掉,那么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毒就可能被彻底清除。”

一些欧美的科学家已经准备鼓励CCR532型人群捐献骨髓,并在全世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寻找适合的配型。他们兴奋地告诉绝望的病人,“别担心,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的”。

中国人很难复制布朗的成功

不过,想要复制布朗的幸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看来,这个德国病人被治愈的过程,简直就像“被闪电连续击中好几次的小概率事件”。一个被艾滋病毒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一个对艾滋病毒“免疫”的骨髓配型,一个能付得起巨额医疗费的钱包,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他特别提到,一个中国病人很难完成这一点,因为黄种人中少有具有CCR532型基因的人。而在100个欧洲人中,也只有一个人具有这种保护能力极强的突变基因。

“这个方法并不实际,而且很可能把人杀死。”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学院的加洛博士说,“这充其量也就是件趣事而已。而且,直到这个人死了,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完全确定病毒彻底消失了。”

国内专家:“鸡尾酒疗法”也可达到此效果

德国艾滋病人布朗经过骨髓移植后,体内竟然没有艾滋病病毒,并不再吃药,被称为“世界首例艾滋病治愈病例”。

然而,昨天国内艾滋病防治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即“鸡尾酒疗法”),也可令病人体内检测不出HIV病毒,但这并不代表病人体内病毒已被消灭,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要慎提“治愈艾滋病”这一说法。

查不出病毒≠病毒被消灭

“艾滋病病毒在体内不会消失,通过治疗,的确可以查不出来,但这不代表病毒已被消灭。”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林鹏表示,研究证实,病毒可嵌入人体基因,“潜伏”多年,一旦病人停药,在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病毒载量又会上升。

林鹏表示,国内有一些患者经“鸡尾酒疗法”治疗,体内病毒查不出来,但还能查到艾滋病病毒抗体。记者2009年采访“鸡尾酒疗法”在国内的第一批体验者、最早公开身份的艾滋病患者宋鹏飞时获知,他的体内已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带毒生存’的目标,这也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林鹏对记者表示。(记者任珊珊)
bkcui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1-6-4 17: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广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憨豆精神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11-6-4 17: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广州
这类的东西以后就别往空间有限的论坛帖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电视看报纸和上网,可以一天到看也看不完。这个人的照片在几大报纸都登了,大家不如去买报纸看。
我是肿瘤病人,不是肿瘤医生;我的一切意见仅供参考,千万别与正规医嘱等同。
欢迎光顾:(http://blog.sina.com.cn/u/5306366644)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回复
  • 转播
  • 评分
  • 分享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微信公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