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 H; f/ K: b) f" F
作者:张潇潇 33岁的姚贝娜、40岁的梅艳芳、43岁的赵英俊……他们星光璀璨、他们惊才绝艳、他们年少有为,但都是因为一个“癌”字,最终充满遗憾地离开了我们。英年早逝,正如盛开时夭折的花朵,最是令人扼腕。 5 k# `% ~& \) V" i! N1 j; y, }( N
如果没有癌症,是不是能有无数个家庭避免破碎的命运、无数人免受病痛与治疗的折磨?如果没有癌症,那些过早遭遇不幸的年轻人,将拥有怎样精彩的人生、带来多少创新的可能?
) Z# f& u9 g; \/ p% r, @在我们的印象中,癌症是一种“老年病”。简单来说,年龄越大,细胞分化、分裂的次数越多,DNA复制的次数越多,基因突变的几率越大,癌细胞出现的可能性更大,患癌的概率越大……因此,中老年人的癌症发病人数一直是远远高于中青年的。 . P- z5 ?" c: o. t5 i
然而,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癌症总发病率整体走高的前提下,还呈现出危险的“年轻化”趋势,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 u4 v3 g, \" O* `1 V
+ x! s% R( I1 w( h& H
- O$ Q: n1 f& l3 O年轻人离癌症越来越近? $ x- {! L1 a4 i; o* B7 [1 h }1 }" I
' ~1 I, E8 O C- G$ f; }8 }$ p6 e
" A _* h( G1 E2020 年 9 月,全球最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CA》发表了由美国癌症协会完成的研究论文,这项针对 15~39 岁的美国年轻人群的研究统计了最近几十年的癌症数据,发现15~19岁、20~29岁、30~39岁的各年龄段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并且在几乎所有的癌症类型中,年轻人的发病率都在增加。
: t6 q9 J) l; i0 @3 b+ h. \! ?: I而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癌症年轻化趋势: " }# i5 O, I. b
我国2000—2014 年肿瘤登记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癌症发病率(男)(女)
( e6 } u9 \% j. l不难看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最底下的两条线都是最“陡峭”的,也就是代表我国0~39岁的人群在2000—2014年间癌症发病率变化趋势很大,上升态势很明显。
( Z+ e8 X6 m9 ?' N! L# ~" L/ u' T不过,虽然从总数上看我国癌症发病似乎有“年轻化”的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癌症类型的年轻患者都在增加。如肝癌、胃癌这类与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癌症,年轻人的发病率反而略有降低,这反应了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
- ~$ `% J1 O" `9 o1 [6 o( d3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会大幅提高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肝癌患者中70% 左右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1992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政策,乙肝疫苗的普及大大降低了我国新生代年轻人的肝癌发病率,自2000 年开始,50 岁以下人群的肝癌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 U1 G! P' F( r# o/ v
而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高的癌种,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许多都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不仅患者数量的增加较为显著,发病年龄也越来越早。 % M0 Y4 ]$ u3 ~2 Q! A# z/ E9 R
: ^6 X0 f. x9 F3 k( t7 |9 p: k$ ~2 ?& g2 C: m! W
癌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
# K0 _7 P$ y: I5 R0 y* e
( v9 a) S S3 E9 Q3 ]- N9 c; q7 \2 j# T$ e0 d' s( @
在2020年,乳腺癌发病率首次超过长期居于榜首的肺癌,一跃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目前排名第五,并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
# ^8 T- l! [. H% r% Z+ ]; j2 W在《2000—2014 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情况分析》中提到,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提高了近 30%,而亚洲各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水平相对较低。 ' W+ N, E7 y; s n$ H, r& E" G8 \/ N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与生活方式的西化,亚洲各国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进入了迅速升高阶段。 2 Q3 C5 w; p3 S9 b$ N3 I( K
亚洲国家乳腺癌发病年龄分布可能在未来向欧美国家靠拢,但目前不同国家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仍存在显著差异。与欧美相比,亚洲女性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与发病高峰年龄均较早。
8 X/ W1 T3 p! d8 g3 U我国2000-2014年肿瘤登记地区不同年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
! t0 F% @. ]+ U以乳腺癌为例,我们发现年轻的癌症患者逐年增加,与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之间,或许存在某种联系。
2 }" r$ s, N* F- y/ c7 z
5 [: l, D- o" U$ s. B' j2 x) M+ Q8 u' [2 U. R# G* G
可能增加患癌风险的生活方式
- O+ s( @& z, @7 S. K- h' }* t' ]# m' B; Q6 o# k
8 M) b$ f" D+ w, _9 [01 吸烟 吸烟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质,烟草烟雾中含有高达69种致癌物质,可能引发咽、喉、肺部、食道、胃、胰腺、结肠、膀胱等部位的肿瘤,并会促进癌细胞的转移与扩散。 " @1 L' j5 U5 {' z7 o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8年度的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青少年吸烟的情况依然严峻。同时我国约有7.4亿人暴露在二手烟的危害之中(包括1.8亿儿童),二手烟同样会增加不吸烟人群的患癌风险。
4 V9 X7 f7 a" q4 F; Z, W, q% b p* T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对2020-2040年中国大陆 35 岁及以上人口的吸烟流行趋势进行了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因吸烟相关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预计将增加近 50%,也就是将有86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癌症。 8 p+ u5 V; t# B- O
给年轻人的建议:40岁以前戒烟,可以夺回9年寿命。无论何时戒烟都不晚, “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 + g7 H& q% d b7 I3 s, k( ?) T
02 缺乏锻炼与肥胖 / ^; A' @3 e6 M2 C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事实上运动的神奇甚至超出你的想象。 ) }8 U- y6 w- ?
运动能增强体质,增加免疫系统面对不良刺激的反应能力,提高人体制造细胞(主要是白细胞)的能力,为预防癌症与对抗癌症提供了物质基础;
. d* p+ B" p* N4 E g运动当然还可以减肥,保持健康的体型。超重和肥胖会升高多种癌症风险,并对心脏、大脑、肺、结肠造成负担。 & C+ J6 J( p1 h0 L- w8 ^
规律的锻炼甚至还能够改变肺部、乳房、骨髓等组织的微环境与基因表达,预防癌细胞的产生,减缓癌症的转移与发展。 ! Y+ w6 N& ^$ B7 l: c: i
然而,卫生部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的人仅占11.9%。 " G" K& _8 M- c0 ?. x; Q
与此同时,肥胖率却以每五年提高2%~3%的速度持续上升,这与年轻人缺乏锻炼的现状不无联系。
4 Q7 T1 D7 ]. s% Z! \( z0 n+ O' ^所幸,多种因肥胖而提高的癌症风险,比如子宫内膜癌、肾细胞癌、结肠癌、多发性骨髓瘤、胰腺癌等,也可以通过高体力活动减轻。坚持锻炼,对年轻人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了强健的体魄不仅可以远离癌症,还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与学习中的挑战,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 y2 ?' l% g4 q5 a9 c给年轻人的建议:寻找一项适合的运动并坚持下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度的体力活动水平,避免肥胖。
2 `$ P% D" R1 l. U! b0 J03 喝酒 酒精同样是一类致癌物,充分的研究证据说明摄入酒精与癌症发作存在因果关系。 ! V6 L9 r$ @5 N, p, `" E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提到2020年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有4.1%可归因于饮酒,也就是约有74万例新发癌症与饮酒相关,其中男性占据了76.7%;从癌种来看,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病例位列前三,分别占酒精所致癌症病例总数的25.6%、20.9%及13.2%。 ' T5 X. k6 R: ~4 Y
酒精饮料及与酒精饮料摄入相关的乙醛对人类的口腔、咽喉、上呼吸道、肝、结直肠、乳腺癌症的发病均有作用。 ' h4 f- k" L3 x W1 j
而且,由于亚洲人的基因特点,36%的亚洲人代谢乙醇(酒精)的能力不足,酒精喝下去不能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而是转化为致癌的乙醛堆积在体内。因此,亚洲人受酒精的伤害更大、需要远离酒精。
- |8 B, Q& y. U* M. G) I7 O4 O$ E事实上,即便你的乙醛清除和DNA修复系统完好无损,酒精依然会以不同方式致癌。即使是适度饮酒(每天最多20g),同样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和口腔癌)。
) [' g: S2 ]" ?% ]对于年轻人来说,小酌怡情或许是一种放松的方式,甚至商家还专门针对年轻女性推出“小甜酒”“微醺”等营销手段。然而,我国女性饮酒者和饮酒量上升的背后,是酒精摄入带来的乳腺癌风险显著上升。一定要牢记,不存在“健康饮酒”,任何酒类只要含酒精,就是“喝得越多,患癌风险就越高”。
2 h) z) d9 t2 i; y' c+ G给年轻人的建议:放松的方式有很多,远离癌症,远离酒精!
% a' j- j: L) e9 p3 u$ P q04 熬夜 作息不规律同样是致癌风险因素。研究发现,需要值夜班的护士、不得不倒时差的国际航班女乘务员患乳腺癌的风险有所提高。此外,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功能下降,间接提高患癌风险。
* W, d7 [ ?9 R% v3 E$ P这里说的“熬夜”,更多是指一种生物钟紊乱的作息。长期睡眠时间不足、经常日夜颠倒,都会破坏细胞的生物节律。正常细胞需要生物钟的调控,而癌细胞的生物钟是紊乱的,破坏节律只会加速癌症的发生。
1 [" O! \) F# K+ J4 Y6 {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增加精神负担,容易疲惫甚至陷入焦虑、抑郁等状态,同样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免疫力。
( l) \# o* B7 F# u) L1 W& N给年轻人的建议:无论“晚睡晚起”“早睡早起”都健康,但一定要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
0 ]& D4 W& H8 H2 `05 不重视体检与筛查 防癌体检与常规体检有所不同,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做“早癌筛查”。早癌筛查是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开展针对特定部位的检查。
9 @: G4 _" l( h9 ]年轻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在定期的常规健康体验之外,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筛查。如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相关病史、雌激素治疗史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可以选择乳腺钼靶筛查;有结直肠家族史、结直肠息肉史、吸烟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可以选择粪便隐血检测等。
" J* W2 u/ L% C$ F8 t$ C# j1 {仗着年轻,很多人对小病小痛选择硬抗,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就医。然而,很多身体上存在的长期不适或突然改变,可能是肿瘤的早期报警信号: 1. 异常出血:不明原因的鼻出血、咯血 2. 持续疼痛:长期持续不能缓解的疼痛,如头痛、骨痛 3. 不明肿块:身体浅表部位经久不消的肿块、短期迅速增大的肿块、乳房出现不规则肿块、甲状腺肿块 4. 长期发烧:成年人发热超过一周或持续低烧,需要考虑感染或肿瘤,儿童要警惕血液系统肿瘤 5. 体重减轻:短期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8 l$ D- d3 _6 z, d0 `/ a) P4 d- B" U% d& `
其实,年轻人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家有运动的心却没有运动的时间与精力、想要好好吃饭却每顿吃最省事的外卖、工作和通勤导致回家太晚所以不自觉地熬夜…… 8 g: M% t9 G4 n e- d
另一方面,也是年轻人缺乏健康意识的表现,虽然知道喝酒不好,却觉得自己身体好,贪杯也无妨;通宵蹦迪、冷饮烧烤,还觉得是年轻人的“特权”;不喜欢去医院,觉得耽误时间,体检也查不出来什么东西…… 7 G6 c; A5 }& ^5 D' W* D# U+ q
以上所说的这些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年轻人患癌的决定性因素,但也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虽然还不知道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癌症的关联到底有多大,但是既然明知有风险,就应当尽量避免。
& U' }& K `, k% n% x) J" U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早发现的癌症可以根治,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最后三分之一的癌症生存期也越来越长,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癌症离年轻人并不远,但预防癌症、早发现癌症的机会同样也把握在年轻人自己手上。 & s+ z9 m( d6 ^+ D
4 L8 T$ k' g/ V7 s* r2 F往期回顾丨张潇潇的其他精彩文章 5 e. Y7 C) Q+ [( L6 e% h
. ]: P( F. {( v参考文献
s7 T+ f7 O( Y) C$ n$ v, E1 x2 z[1]Peggy Eastman. AACR Issues Progress Report 2020 on Cancer[J]. Oncology Times,2020,42(21).
( Q( o( h: v9 D; H/ c' p) _3 H7 B[2]陈金东.中国各类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状及发展趋势[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8,41(06):653-662.DOI: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18.0134. n1 X, ~! T: L" s- m/ x' L5 I
[3]郑荣寿,陈万青.癌症发病年龄变化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06):673-674. 4 O: B1 e! ^2 @
[4]孙可欣,郑荣寿,顾秀瑛,张思维,曾红梅,邹小农,夏昌发,杨之洵,李贺,陈万青,赫捷.2000—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情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06):567-572.
7 p, M6 C, ]1 a6 Y) A[5]郑荣寿,顾秀瑛,李雪婷,张思维,曾红梅,孙可欣,邹小农,夏昌发,杨之洵,李贺,陈万青,赫捷.2000—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06):593-600. |